非物質文化遺產-剪紙

剪紙,是一種以剪刀及刻刀于紙上剪刻花紋的鏤空藝術,是中國最古老的民間藝術之一。據記載,新疆曾出土了距今1500余年的剪紙作品。中國剪紙分北方派、南方派、江浙派。中國傳統(tǒng)村落數(shù)字博物館第一批165個村落中,存在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--剪紙的村落共計11個。它們主要分布在浙江、江西、湖南、北京、河北、陜西。

非物質文化遺產-皮影戲

皮影戲,又名“影子戲”,即于獸皮或紙板刻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間戲劇。皮影戲始于西漢,興于唐代,盛于清代,是中國民間最古老的一門傳統(tǒng)藝術。不同地域的皮影戲在皮影制作材料、外觀、戲劇唱法、表演風格上存在差異。中國傳統(tǒng)村落數(shù)字博物館第一批165個村落中,存在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--皮影戲的村落共有3個。它們分布在陜西、河南、云南。

非物質文化遺產-刺繡

刺繡,是一種將人類的設計理念充分表達于織物上的藝術,其存在至今已有兩三千年的歷史。中國傳統(tǒng)村落數(shù)字博物館第一批165個村落中,存在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--刺繡的村落共計11個。它們主要分布在貴州(苗繡)云南、浙江;河北、北京(京繡)、陜西。

非物質文化遺產-龍舞

龍,即中華民族的圖騰和信奉的祖先,龍舞是華夏精神的象征。龍舞,即“舞龍”,民間又名“耍龍”。漢董仲舒《春秋繁露》便已有較為完整的龍舞及各種以舞龍形式求雨的記載。不同地域的“龍舞”存在制作材料、龍舞風格、舞龍技法上的迥異。中國傳統(tǒng)村落數(shù)字博物館中第一批165個村落中,存在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--舞龍的村落共有12個。它們分布在安徽、廣西、貴州、浙江、四川、重新、河南、內蒙古。

非物質文化遺產-木雕

木雕,是我國屬于雕塑的一種“民間工藝”。據記載,木雕藝術起源于新石器時期的中國,七千多年前的浙余姚河姆渡文化中就已出現(xiàn)了木雕魚。秦漢兩代木雕工藝趨于成熟,雕刻技藝臻于精致完美。在我國不同的地域,木雕流派眾多,它們存在雕刻手法、風格、選材等方面的差異。中國傳統(tǒng)村落數(shù)字博物館中第一批165個村落,存在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—木雕的村落共有6個,它們分布在陜西、安徽和云南。